家長和孩子去逛街,原本說好只買書,沒想到孩子買了一大堆玩具;孩子不想吃飯,家長哄孩子吃一小碗就行了,但是孩子蕞后只愿意吃幾口;很晚了,孩子還不想睡覺,媽媽好言相勸無效,只好強行讓孩子到床上……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在和孩子不停地討價還價,孩子難以遵守約定的規(guī)則。廣州心理咨詢中心為您解析:父母可以怎樣讓孩子學(xué)會一定的規(guī)則?
有位媽媽下了班就趕著去幼兒園接女兒,一路興奮的告訴孩子:晚上媽媽要帶你去見我的幾位好朋友,今天到超市只能進去一下,買些水果和面包就要走了,不能像以前一樣又逛又玩。我們要趕時間,你先答應(yīng)媽媽不可以要求買任何東西,好不好?女兒同意了。
沒想到當媽媽挑水果的時候,女兒卻興沖沖地分別拿著文具盒和一個會跳舞的小娃娃問媽媽能不能買,媽媽說:我們今天不是約定好了,不能買東西哦!女兒有點失望。也略有抱怨。收銀機前正促銷全家都喜愛的口香糖,女兒指著廣告開心的提醒媽媽,媽媽也很歡喜的拿了一條口香糖說:好,這個大家都喜歡吃,而且你今天也很乖,就當作給你的獎勵吧!結(jié)賬后母女倆愉快的趕赴聚會地點。
以上例子中的母女的溝通是不是很成功呢?親子教育專家分析,她們的互動看起來順利流暢,卻還是隱含著不足的地方:
1.母親的行為包含著不易覺察的“自我中心”的態(tài)度。如果作為對女兒很乖的獎賞,如果孩子喜歡的小娃娃和促銷的口香糖價格差不多,是不是愿意買小娃娃給孩子呢?事實上這位媽媽她買口香糖只是因為價格便宜,她也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買不買,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其次,其實口香糖是為全家人買的,說是給孩子的獎品真的是牽強了。
2.媽媽用零食鼓勵孩子的做法會讓人疑惑。媽媽如果表揚孩子:“你今天能夠依照約定來做,真是不容易!”“你越來越懂事了!”這些話語對于提升孩子的自信,效果更勝過任何物質(zhì)獎賞。然而,媽媽在結(jié)賬時決定買口香糖作為孩子自律的物質(zhì)獎勵,容易讓孩子對約定的原則產(chǎn)生疑惑。明明說好除了水果和面包之外不能買其他東西,結(jié)果卻是依照媽媽的喜好與判斷來決定買或不買。
所以,家長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先想清楚合理的行為底線。
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在這個范圍內(nèi),父母不只應(yīng)該痛快的答應(yīng),更要為孩子的自我節(jié)制喝彩。比如說,平時家長規(guī)定孩子每天蕞多只能吃三顆糖,孩子要求吃一顆糖,家長就應(yīng)該答應(yīng)孩子。
如果孩子的要求超過合理的范圍,就需要說明底線在哪里,并且溫和而堅定的執(zhí)行。案例中母親拒絕孩子買筆盒和小娃娃的要求,母親說明了原來的約定,這種做法是合理的。
如果孩子的要求讓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規(guī)范并不合理,那么,就清楚的告訴孩子修正的理由。母親蕞后買了口香糖作為孩子的獎賞,母親應(yīng)該告知孩子,買口香糖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做違反了約定。
這樣,父母每次溫和地和孩子講原則,講道理,孩子也漸漸會成為一個講道理、重民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