蕞近看了一部德國電影《Coming In》,故事男主是著茗的發(fā)型設計師Tom,也是有名的同性戀,常常拋頭露面為了同志權益發(fā)聲。
然而,仿佛背負同志幸福代言人責任的他,卻在某天愛上了異性,當社會上已經為他貼上了愛男人的標簽,而他也覺得自己應該愛男人的時刻,他的心又該何去何從?
和所有D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同性的男生一樣,他D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女生時,慌得雞飛狗跳,覺得自己不正常。Tom掙扎了許久,終于,在全球媒體鏡頭前,馬上就要接受“同志推廣大獎”時,選擇面對自己的內心,留下了媒體和自己的同志朋友,跑到發(fā)廊追回了Heidi。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會疑惑,Tom 難道不是同性戀嗎?為何又愛上了異性呢?同性戀真的有變?yōu)楫愋詰俚目赡軉?
其實,人的性向是一個光譜,而不是明顯的兩級;人們在這個光譜上移動,而不是固定不變。
為何這么說呢?以下是一個來訪者的咨詢過程,希望能夠給廣大網(wǎng)友一些啟示。
(PS:本案例已征得當事人書面授權同意,其個人信息已作技術處理)
小宋(化名)男,陽光帥氣,是一名22歲的在校大學生,同樣是因為性取向的問題,找到李建學老師進行心理咨詢。
但他本身并不情愿,雖然有很多女性好友,甚至還經常帶女孩回家過夜的他,實際上喜歡男孩,沒辦法喜歡女孩,對有意跟他談戀愛的女生很排斥。
父母知道后非常震驚、崩潰,感覺天都塌下來了,無法接受他的出柜,終日以淚洗面,希望他能夠改變自己的性取向。被父母軟磨硬泡之下,無奈的他只好勉強答應配合一下。
同性戀需要治療嗎?
電影《被抹去的男孩》中,面對孩子的出柜,思想傳統(tǒng)的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喜歡同性是一種病,不能理解孩子的性取向,從而送孩子去“轉變治療中心”去“治病”,反而給孩子造成難以置信的心靈創(chuàng)傷。
其實,同性戀只是性取向之一,同性戀者是不需要治療的,他(她)們不是奇怪的群體,不是妖怪,更不是一種病,他(她)們所有的愛都只是正常的愛,同你我一樣。
當自己不接受同性戀性取向,或者不清楚自己是否同性戀,或者把同性依戀當做了同性戀,才需要調整。比如有些孩子在青春期時,懷疑自己是同性戀,感到很困惑、不安;也有人發(fā)現(xiàn)自己是同性戀,但無法接受,甚至從心底里厭惡,內心痛苦不堪,經歷著恐懼、焦慮、抑郁甚至絕望。
通過心理咨詢,可以幫助他們深入了解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更立體清晰的認知,從對自己的性取向的迷惑、掙扎、憤怒,到蕞后的全面、清晰地認識自我,并悅納自己。
現(xiàn)實的情況是,當事人自己不接納自己同性戀性取向的比較少,更多是家長難以接受。家長們或因傳宗接代的觀念,或因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或因自己面子,或擔心孩子不被大眾文化所接受,前途坎坷,老年孤苦,而希望孩子調整性取向。這給孩子帶來很大壓力,也讓親子關系、家庭關系充滿沖突,影響家庭和諧和父母孩子身心健康。
在和李建學老師咨詢中,父母了解到,在同性戀者中,有一部分人屬于先天因素導致,有一些更多是后天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和成長經歷導致的,還有一些人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還有一部分,其實是同性依戀,但誤以為是同性戀,他們身體已經到了青春期,開始產生性的沖動和欲望,但心理上還處于“同性期”中(對同性更有興趣,還未發(fā)展出對異性的興趣)。
若同性戀的取向由遺傳基因所致,是不可調整的。若因成長經歷、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同性戀,如果其在生活中感到痛苦,并有意愿調整性取向的,是可以通過深度的催眠進行調整的。
這個調整的前提,是父母能夠跟孩子好好溝通,得到孩子的理解與配合。而非強逼,只有孩子有調整的意愿,才會有良好的調整效果。
小宋堅決認為自己是天生的同性戀
父母想到,由于工作原因,兒子小時候是由爺爺奶奶帶。爺爺特別喜愛這個孫子,有時候還會給孫子扎一些小辮子,把他當成寶貝一樣逗著玩。家里的表姐表妹比較多,還會幫他“化妝”,小時候他是在女人堆里長大的。
所以爸爸對小宋說:“你更多是后天形成的?!?/span>
但小宋不這么認為,因為在13、4歲情竇初開時,他喜歡的就是男生,初、高中時曾按捺不住對暗戀的男生表白了,但對方均無法接受同性戀。
正在上大學的他和另外一所學校的男同學有過短期的交往,但彼此之間沒有發(fā)生過性關系。
所以小宋說:我從來沒想過跟女孩子談戀愛,我認為自己是先天的。
蕞后,小宋與父母達成了一致,確定了咨詢目標:我先做一段時間的催眠治療,若還是不能調整,依然對異性沒感覺,那么父母就要接受我的同性戀取向,不能再反對我,逼我戀愛結婚生子。
咨詢進展情況
隨著催眠治療的進展,小宋慢慢對有意跟他談戀愛的女生的排斥有所減少。
不到半年,在一次聚會中,見到其中一個女孩,他有一種心動的感覺,想要親近對方但沒找到機會。他覺得很奇怪,為何自己會對一個女生也有對男生的那種感覺呢?他忽然產生了一種擔憂:我和女友戀愛結婚后,是不是把她變成了一位“同妻”,這是否坑到她了呢?
咨詢到第8個月時,他有一次報告,他和朋友一起到酒吧玩,并邀請旁邊的2個女孩子一起玩色子。
在玩的過程中,他對其中一個女孩子很有好感,互留了聯(lián)系方式,并送那個女孩子回家。到樓下時,他忍不住擁吻了那個女孩,并且覺得整個人比較亢奮,當然在那種環(huán)境下并沒發(fā)生別的事情。
有了這樣的經歷后,他更加確定了自己調整的意向。
他堅持著每周1次的咨詢,到了近1年時,他報告說正在跟一個女生嘗試交往。
但他覺得困惑的是,對于一些能夠打動他情懷的男生,他依然有感覺。為何自己對男生有感覺,對女生也有這種沖動呢?
通過心理咨詢,他了解到,原來絕大多數(shù)人是雙性戀。每個人都對同性和異性有著不同程度的好感和愛慕傾向。
人的性向是一個光譜,而不是明顯的兩級;人們在這個光譜上移動,而不是固定不變。
還記得開頭提到的德國電影《Coming In》男主角Tom嗎?其實他本人,就是一位雙性戀者。
很多所謂的“同性戀”和“異性戀”,其實是雙性戀,只是本人不知道。所以,有很多所謂的“同性戀”,到了30歲、40歲,遇到了一個合適的異性愛人,愛情就發(fā)生了。也有所謂“異性戀”,可能和一個同性相處久了也會“日久生情”。
真的是這樣嗎?原來還有很多和自己類似的人?小宋非常好奇,特地上網(wǎng)搜了一下,發(fā)現(xiàn)果真很多人都是如此。有些網(wǎng)友表示自己以前是同性戀,因為某種原因和機會,后來變成了異性戀者。而另外一些網(wǎng)友之前是異性戀,后來成為了同性戀者。
小宋釋然了,雖然他一開始很堅定自己是同性戀,但他本質上是一名雙性戀,無論是和同性交往,還是和異性交往,這更多是他的個人的選擇。
蕞后一次過來咨詢時,他已經和那個女生確定了戀愛關系,親密關系也非常良好。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過來咨詢的,很多人以為自己是天生的jue對同性戀者,但在咨詢的過程中,或者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是對同性的依戀,或者發(fā)現(xiàn)有后天的原因,而且都會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一開始排斥對自己有親密指向的異性,慢慢發(fā)現(xiàn)不排斥,到開始喜歡、開始可以親密,再到蕞后可以確立親密關系。
即使這樣,但并不改變的是,他依然對同性有感覺,只是他是選擇了一種更喜歡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同性戀是先天性的,無論怎么調整,他依然會排斥異性的親密。
相關閱讀推薦:
同性戀,是天生的嗎?
心理咨詢預約電話:020-34385911 34371477
預約 QQ:937326707 1594831633
微信:13316087099
溫馨提醒
當您或孩子出現(xiàn)情緒、學習、行為、人際等心理問題,或你們的親子關系出現(xiàn)問題時,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wap.020xlx.com,切勿延誤而失去了治療時機! 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時,可以聯(lián)系m.020ljx.com,您的困擾有我們的專業(yè)幫助! ?心理咨詢預約熱線: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詢預約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廣州李建學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江南西總部: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1703室(廣百新一城樓上)
江南西分部: 廣州海珠區(qū)寶業(yè)路46號江南花園D座3006室(廣百新一城樓上)粵ICP備16042130號 技術支持:華創(chuàng)網(wǎng)絡